众所周知,通行本《易经》出于古文易,是汉费直所传。
大衍用数四十九是蓍数,六爻之位是卦数。孔疏云:郑注《易繫辞》 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参两与‘参伍语意略同,意犹参错、参杂。……故云大衍之数五十,不取天数一、地数四 也。大衍之数,即下文成变化而行鬼神之天地之数。但金师在释《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时进一步指出:盖天地者,即《繫辞传》所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当然,在汉魏以来的易学家中也有不以天地之数解大衍之数的。
成书于西汉末的《易纬·乾凿度》说:故大衍之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见拙着:《河图、洛书时代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1期)近年来,河图、洛书在易学研究中被炒得很热。当他没有依这个时间观看时间时,他又陷入了前面那种凡夫的时间观。
营员4: 没有没有,我只是说我无法理解,可能大部分人理解了。因此,十世诸法表相虽有不同,但可以同时显现、共同成就一真法界。如果是前一种情况,跟佛教的时间观有很大差异。尽管方便小教源于华严圆教,有其接引中下根器众生的作用,但参华严禅者确实要信华严圆教,否则就不可称为参华严禅者了。
虽然修学菩萨道者以发菩提心为成佛的根本基础,但并不是说一发菩提心没了凡夫心和魔障,在见道位(菩萨极喜地)之前,修行者靠信解力修行,其心依然是分别心,当然有很多魔障,因此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舍离魔业。面对尽虚空遍法界无量微尘数诸佛菩萨,以清净三业诚心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罪业,观所造恶业虽然无量无边,但本性空寂,毕竟不可得,从而断除执著、不造新殃。
佛教的法会当中有四种弟子:一个是发起众,一个是当机众,一个是影响众,一个随缘众。这涉及对于佛教思想的把握,同时对我们指导人生也很有帮助。从顿来讲,华严与禅宗确实都是顿教,但是从圆来讲,顿教侧重在人法双空的阶位立教,圆教是则侧重在人法双彰的阶位立教。这个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根本不可说,这是叫做证法。
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虽然如此,微尘并没有因此变大,须弥并没有因此变小。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菩萨远离凡夫声闻二边执著,这是非有非无的中道,华严禅者要依此中道修行。
十、普融无碍门:一切事法与一事法同时相对而言,各有前面两重四种关系,普融无碍。超越了凡夫时间观的圣人,在智慧与慈悲的统帅下进入凡夫的世界,宣说诉凡夫所持时间观有问题,需要转化。
当你说时间T1、T2、T3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有确定性时刻的T1、T2、T3,还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里为方便人与人相互交流的设定呢?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是可以进入佛教时间观的。佛在很多经中说他正在说的经最尊、最贵、最好,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意趣在此,我们要善加体会。
对佛宣说的教观不求甚解,有所理解也不修行,有所修行也多生懈怠放逸,没有追求无上菩提的高大志向。不过,参华严禅者根本皈依的贤圣僧是普贤菩萨,这在《华严经》里面讲得非常明白:佛言:‘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惟,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您对慧苑法師的这个说法是怎么看的? 冯焕珍教授: 慧苑法師的说法,澄观大师已经纠正了,他认为这是华严宗的异端,是吧?我认为,法藏大师的判教没有问题,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那样,因为当时禅宗兴起了,法藏大师为了在其教判体系中给禅宗安立一个位置,于是有了大乘的顿教一教。此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诸菩萨摩诃萨。与一切菩萨平等结缘,与他们共同培植成佛的善根。刚刚您提到十世隔法异成门时提到一个观点——时间相互交错,时间相互交融。
你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最相应,佛就对你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最重要。华严宗四祖唐朝澄观国师,依经义将八十《华严》分为五周因果:《世主妙严品》到《毗卢遮那品》为第一会,其中《世主妙严品》到《华藏世界品》显示毗卢舍那果德,《毗卢遮那品》揭示此果德之因,叫做所信因果。
我们讲禅,只能依因缘方便言说,借以指归离言说的禅,讲华严禅也如此。您可否再仔细地解释一下? 冯焕珍教授: 从证入一真法界的圣人看,不是说凡夫的因果观没有,而是说凡夫的因果观也是一真法界的显现。
不愿跟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引导自己进入华严境界的善友在一起,这是远离善知识。在母胎中示现大微细,谓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自在神力无量差别门。
参华严禅,上根人修海印三昧观,即依佛智慧一念与一真法界相应,当下安住事事无碍妙境。喜欢声闻、缘觉这种小乘法,不愿发尽未来际受生六道度化众生的菩萨愿,急求自己得到解脱与涅槃。以上偈颂教示我们,参华严禅者建立起对三宝的清净信仰后,就要发菩提心。佛陀所说的法是依无分别智慧看到的佛法,从证法说是不可思议的法,从教法说是缘起性空或真空妙有的法。
你与《普贤行愿品》最相应,佛就对你说《普贤行愿品》最重要。十、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智平等修。
略本梵本有十万偈,汉译本有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和四十卷三本。冯焕珍教授: 好的,我明白了。
瞋心持戒即以嗔恨心持守戒律,譬如修行者不为修定开慧持戒,而为与别人比拼或挑别人毛病而持戒。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
如果本来无一物,从哲学上是指人不是由自己而是通过别人来定义自己的。作为佛教徒,皈依三宝要具足皈依佛、法和贤圣僧,参华严禅者也不例外。营员3: 首先非常感谢冯教授这节课的讲解,我有一个问题:这节课讲禅,不是说行住坐卧、挑水砍柴都是禅、生活当中无处不是禅,不是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吗?请教一下冯教授,如何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样一句话呢?谢谢。观想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一一微尘中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佛剎中念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微尘数一切诸佛成就无上菩提,并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自己则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恳切劝请他们转正法轮。
修行善法的时候,不是用菩提心而是功利心来指导,这就是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十分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顿瑜法师: 非常感谢冯教授精彩的演讲,以及非常精彩又有智慧的回答。在天台智者大师那里,顿教是从佛陀教化弟子的方式作出的判释,属于化仪四教,法藏将其混入化法判教体系中是不能成立的。
佛教是双超实体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智慧,可以治愈一切疾病,并且不会反复。六、坏相: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